找到相关内容277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赵朴初答:汉族佛寺中常见到十八罗汉像,那是什么人?

      赵朴初答:应当是十六罗汉(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,又称十六尊者)。据经典说,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付,不入涅槃。公元二世纪时师子国(今斯里兰卡)庆友尊者作的《法住记》中,更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380710766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我国许多佛寺中有五百罗汉像,他们是什么人?

      赵朴初答:印度古代惯用"五百"、"八万四千"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,和我国古人用"三"或"九"来表示多数很相像。五百比丘、五百弟子、五百阿罗汉,在佛教经典中固然是常见的,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数字。可是随着十六罗汉的崇奉,五百罗汉像也便在五代时期见于绘画和雕塑,不久便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堂。后人又附会地列举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383110767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佛教寺庙中有许多菩萨像,他们是什么人?

      赵朴初答:汉族寺庙中供的菩萨像,主要的是文殊师利(Ma`ju1r]) 、普贤(Samantabhadra) 、观世音(Avalokite1vara) 、地藏(K2itigarbha) 。 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385710768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你前面不是说过,任何志愿自度度他、自觉觉他的人都可称为菩萨,为什么这些菩萨被当做神一般地崇拜呢?

      赵朴初答:志愿自度度他、自觉觉他,叫做发大心,又叫做发菩提心。初发大心的人固然也可以称为菩萨,但没有得到实证以前仍然是在凡夫的地位。发了大心,依照戒定慧三学修习,实行六度四摄,经过无数生死,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392510769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四大名山国际上也知名吗?

    日本、朝鲜佛教僧人有关系。 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394710770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汉族寺庙的前殿一般供着一个笑面和尚像,他是谁?

      赵朴初答:是弥勒菩萨。佛教预言,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了之后,经过很久远时期,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上成佛说法。由于这个原因,弥勒菩萨也受到普遍的崇敬。中国历史上常有假托弥勒降生以号召农民起义的事,如元代弥勒教之类。至于笑面和尚像,并不是弥勒像,而是五代一个和尚名叫"契此"的像,这个和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,人称为"布袋和尚",相传是弥勒化身,所以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402110771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请简略地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度的历史概况。

      赵朴初答: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,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、发展和衰坏的过程,最后消灭于公元十二世纪时代。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454910772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出家男子为什么称为和尚?和尚是什么意思?

      赵朴初答:"和尚"原来是从梵文Upqdhyqya (P. Upajjhqya) 这个字出来的,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"乌阇",到了汉地又读成"和尚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11/06230319311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"南无佛"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读起来是"那摩佛"?

      赵朴初答:"南无"是梵语Namo的音译,念成"那摩",是保持原来古代的读音。现代广东、福建一部分地区,仍保持这个古音,它的意义是"敬礼&qu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21091328624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印度今天不是还有佛教吗?

      赵朴初答: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。在此之前七百年中,印度没有佛教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462610773.html